查看原文
其他

一流大学的通才教育理论|正略名家

2017-03-02 赵民微分享 赵民微分享
赵民按:

不管是中国的政府,中国的大学教学主体,还是中国的民间,对大学的要求和理解都不尽相同。尽管优秀的教授越来越多了,但是我认为大学不仅仅是零散教课的问题,而是真正的大学理念、大学的指导方针和管理模式的问题。

且回顾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先生,在正略读书会上与大家“就大学的两种理论”的分享。



美国有钱的孩子学不到东西就到欧洲,跟今天很多中国的孩子到美国学是一样的道理。埃里奥特考察了欧洲的教育以后回去改造哈佛,35岁当了哈佛的校长,而且一干40年。他说我们的教育是需要培养实干家,培养可以做出成就的人,不是只学拉丁文举止优雅就可以。现在社会上有钱人都觉得孩子上大学是为了培养成贵族,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的增进公共福祉。你会发现哈佛毕业生很多人做公益事业,不挣钱的事,而不是说哈佛毕业以后要挣大钱,这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。他说不培养世界的旁观者和观众,不培养对他人劳动挑剔的批评家,这是埃里奥特的哈佛理念。他当了40年的校长,完全把这些理念贯彻了下去。


埃里奥特认为不能光说不做,他做了很多具体的事。比如他启动了哈佛的自然科学研究,这在以前是没有的。为此,他几次想吞并麻省理工学院,以教为主改成了以学为主。大学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,这是以教为主。以学为主,就是学生想学什么,在大学里一定要学得到,大学里要开这样的课。如果没有这方面精通的老师就去请,所以本科生人数只有六千人左右的哈佛开出了六千门课,还有一些课是覆盖不了,所以和麻省理工学院签订互相换课的协议,哈佛学生可以到麻省理工学院上课。国际化、多元化等等在此充分体现。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有什么差别,一流大学的课未必上得比二流大学好,教课的水平取决于单一的老师,碰到一个好的老师这门课就讲得好。唯一的差别在于一个大学的风格,它培养的是一个人行事作风的理念,这是跟着大学走的,不是跟着一两个人走的。普林斯顿和耶鲁,强调了它自己是住宿学院制,这是从英国学的。大家在那不光是为了学习,如果你只是为了到耶鲁学课,那么你到耶鲁连一半的目的都没有达到,去耶鲁或者说旁边的福特大学上没有多大的差别,他们的学生花一半的时间做课外活动,这是他们的必修课。因为大学要把一个人培养成一个健全的社会人,不光是学会几门课的人,普林斯顿也是。


吉尔曼说科研很重要,有的学校就是没有科研,很有个性。中国的一个女校,卫斯理学院,就是注重把本科教好,不和别人比,把自己做到极致。麻省理工或者说加州理工研究性的大学有研究性大学的特点,本科生进来学校的时候可以到实验室跟着教授做科研。普林斯顿说开始就要好好上课,前两年不鼓励做科研,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风格。不管哪一个风格,一定是坚持下去的,这是办学的理念和办学的特点。所有世界一流大学现在基本都在英国和美国,德国现在比较少,日本有一两所,他们都是不一样的,他们不会比今年的科研经费排名多少,学生招分是多少,教师有多少是博士毕业的,或者说有多少得了国家什么三大奖。在美国有一个说法,二流大学比论文的引用数,三流大学比论文的发表数量,一流大学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,只坚持自己办学的理念。


美国大学不是凭空发展起来的,它们的历史是很落后的。之前哈佛大学没有人上,以至于美国有钱人到欧洲上大学,哈佛大学从欧洲借鉴两点,第一点就是红衣主教,约翰纽曼。他原来是牛津大主教,他研究了牛津大学的教育,把自己研究的结果写了一本书《大学的理念》,又按照自己的理念在爱尔兰办都柏林大学。这个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在于,如果有两种大学教育的体制,一种就是你修足够的分数,考试及格就毕业,拿着学位走。还有一种就是我不强求考试,没有严格的学分和课程要求,让这些大学生住在一起,在一起生活四年,年轻人的求知欲望很强,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向师长学习,向周围的同学互相学习,让他们生活一年,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。哪一种大学更好?无疑第二种更好,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牛津大学就是这么做的。这是一个约翰纽曼通才教育的理念。



正略书院




正略书院致力于成为全新的文化交流平台,服务各方精英,促进交流合作。书院下辖正略读书会、京城夜话等线下活动品牌,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解读历史、解析社会、认识世界、分享人生。关注正略读书院,关注公益讲座。

正略书院ID:zldsh2014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